保险姓保

保险姓保,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行业监管与发展理念,其核心思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保险公司的主业必须是提供保障”。它强调保险的根本属性是风险管理和损失分摊,而非一种高收益的投资工具。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引导保险行业回归本源,纠正部分公司一度出现的“跑偏”现象——即过度依赖销售投资型产品来扩张资产规模,从而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保险姓保”不仅是监管的口号,更是我们筛选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时,一面至关重要的“照妖镜”。

这句口号的流行,源于对过去几年保险行业“野蛮生长”乱象的纠偏。想象一下,几年前,一些保险公司仿佛变成了“超级理财公司”。它们大力推广一种叫做万能险的高现价、短期限产品,承诺给客户很高的结算利率,吸引了大量追求短期收益的资金。 拿到钱后,这些公司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做稳健投资,反而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进行高风险的激进投资,甚至举牌收购上市公司。这种模式被称为资产驱动负债”,即为了支撑高成本的负债(承诺给客户的高收益),倒逼投资端必须去冒险博取更高收益。这导致了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一旦投资失败,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兑付保单,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层果断出手,大力提倡“保险姓保”,要求行业回归到以风险保障需求为核心的负债驱动资产”的稳健模式。

一家真正“姓保”的保险公司,就像一位负责任的家庭守护者,而不是一个追逐热点的投机客。它的特点体现在:

  • 产品设计上: 公司的产品重心会放在保障型产品上,比如保障重大疾病的重疾险、保障家庭责任的寿险、报销医疗费用的医疗险以及应对意外事故的意外险。即使有理财功能,其保障属性也一定是第一位的。
  • 资金运用上: 由于保单是长达几十年甚至终身的承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必须着眼于长期、稳健和安全。它们会把大部分资金配置在国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优质蓝筹股等长期资产上,以确保在未来任何时点都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赔款,这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偿付能力
  • 经营理念上: 公司的核心文化是“风险管理”而非“规模崇拜”。它们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靠短期高收益产品冲高保费收入,昙花一现。

“保险姓保”的理念与价值投资的原则不谋而合,都强调长期、稳定和风险控制。无论是投资保险股,还是购买保险产品,这个理念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引。

当你打算投资一家保险公司的股票时,“保险姓保”提醒你要看穿表面的“保费收入”,深入挖掘其增长质量。

  • 关注业务结构: 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应该是长期保障型业务贡献的“死差”和“费差”,而非不稳定的“利差”。
  • 理解浮存金(Float)的质量: 股神巴菲特钟爱保险业,正是看中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先收保费,后理赔,中间形成的巨额资金就是“浮存金”。“姓保”的公司,其浮存金成本更低、久期更长,为投资端提供了更稳定、更廉价的弹药。相反,依赖短期高息产品聚集的“浮存金”,质量差且不稳定,如同饮鸩止渴。
  • 紧盯核心指标:
    1. 新业务价值(VNB): 这是衡量保险公司“造血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当年销售的新保单在未来能给公司贡献多少利润。高价值率的保障型业务越多,新业务价值就越高。
    2. 内含价值(EV): 它代表了保险公司现有业务的价值总和,是评估保险公司内在价值的核心。持续、稳健的内含价值增长,远比短期的利润波动更重要。
    3. 偿付能力充足率 这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监管部门有严格的红线要求。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偿付能力,是公司抵御风险、履行承诺的基础。

对于普通消费者,“保险姓保”的理念更加直白易懂:

  • 坚守核心原则: 保障先行,理财在后。买保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转移那些我们自己无法承受的灾难性风险。请先确保自己和家人的重疾、医疗、意外和寿险保障已经充足。
  • 回归需求本源: 不要被“有病治病,没病返钱还分红”的宣传语冲昏头脑。认真思考你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担心生大病没钱治,还是担心突然离世家人生活无以为继?从最根本的需求出发,选择功能纯粹的保障型产品,往往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的保额。
  • 理性看待收益: 对于有储蓄或投资功能的保险,要清楚地认识到,其收益率通常是为了追求安全稳健,很难与高风险的股票、基金投资相提并论。它更适合作为长期、强制储蓄或资产传承的工具,而非短期致富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