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差 (Mortality Difference) 这个听起来有点严肃的词,其实是保险公司三大“利润密码”之一。简单来说,它就是保险公司预估的死亡理赔金额和实际发生的死亡理赔金额之间的差额。在设计保险产品时,保险公司会根据生命表等数据,预测一定数量的客户中,未来会有多少人死亡,并据此计算保费。如果实际死亡的人数比预估的少,恭喜,保险公司就赚到了一笔钱,这叫“死差益”(Mortality Gain)。反之,如果实际死亡人数超出了预期,公司就亏了钱,这叫“死差损”(Mortality Loss)。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死差是看透一家保险公司“真功夫”的窗口。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班长,要组织全班50人春游。你根据经验,预估可能会有3个同学因为感冒、崴脚等意外需要用到医药箱,于是你提前准备了3人份的药品。
结果春游非常顺利,只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擦破了皮,用了点创可贴。你只用掉了1人份的药品,剩下2人份的药品预算就成了班级的“小金库”。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种“实际发生 < 预估”的情况,就产生了死差益。
结果天公不作美,春游时下了场大雨,5个同学都感冒了。你准备的3人份药品不够用,还得自掏腰包去买药。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种“实际发生 > 预估”的情况,就造成了死差损。 保险公司的“死差”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它们面对的是更宏大、更严肃的生老病死问题。一个持续产生“死差益”的公司,说明它对风险的预估和定价能力非常出色。
“死差”通常不单独行动,它和另外两个“兄弟”共同构成了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合称“三差”。作为投资者,你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
打个比方,经营一家保险公司就像开一家餐厅: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分析一家保险公司时,死差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死差”远不止一个会计术语,它是衡量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标尺。它告诉我们,一家保险公司是否真的“懂保险”。当一家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从“算得准”中赚钱,而不是仅仅依赖“投得好”,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家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具有优秀基因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