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權 (tián quán),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股价的回填”。它指的是一家公司的股价在实施了除權 (Ex-rights)(派送股票股利)或除息(派发现金股利)后,从下跌后的价位重新上涨,最终回到除权除息前水平的现象。这就像一个刚被分掉一块的蛋糕,又依靠自身的“魔力”重新长回了原来的大小。不过,这种“魔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市场对公司未来价值的认可。股价能否成功“填权”,以及填权速度的快慢,常被看作是衡量公司基本面和市场人气的风向标之一。
要理解填权,得先明白股价为何要在分红送股后“主动”下跌。 公司的总价值是恒定的。当它决定将一部分利润以現金股利的形式分给股东时,公司的净资产就相应减少了。这好比一个装有100元现金的钱包,把10元拿出来分掉,钱包里自然就只剩90元了。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股价必须进行下调,这个过程就是“除息”。 同理,当公司派发股票股利(即“送股”)时,股东手里的股票数量增多了,但公司的总价值并没有变化。为了保证每个股东的总资产不变,每股的单价也必须相应降低,这个过程就是“除權 (Ex-rights)”。 因此,除权除息本质上是一种会计调整,它本身不会让投资者赚钱或亏钱。你收到的股息,其实是从股价里“扣除”出来的。真正的收益,来源于公司未来的成长,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填权”。
并非所有股票在除权除息后都能上涨。填权行情的出现,通常是以下几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填权”,自然就有它的反面——贴权 (tiē quán)。 贴权指的是股价在除权除息后,不仅没能回补缺口,反而继续下跌的现象。这通常是一个危险信号,暗示市场对公司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可能的原因包括:
发生贴权时,投资者不仅没能通过股息获利(因为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股息),反而还蒙受了本金的损失,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于理性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填权”现象能带来以下几点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