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Government Fund Budget) 想象一下,国家的钱袋子其实不止一个,而是四个主要的大钱包,各管各的账。政府性基金预算就是这“四本账”(另外三本是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非常特别的一本。它的核心特点是专款专用,就像一个为特定目标设立的存钱罐,收到的每一分钱都有明确的、预先规定好的用途。这笔钱的来源和去向都是锁定的,比如卖地得来的钱,主要就得花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上。搞懂了它,你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观察政府投资动向,尤其是基建投资方向的“地图”。
钱从哪儿来?(收入来源)
这个“存钱罐”的钱主要来自几个特定的渠道,它不像一般公共预算那样依赖税收。
- 绝对主力——土地财政: 其最大头的收入来源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卖地”收入。这部分通常占到政府性基金总收入的七成以上。因此,这个预算的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高度相关。
- 特定收费与专项收入: 还包括一些为特定目的征收的费用,比如彩票公益金、港口建设费等。这些收入同样遵循“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原则。
钱花到哪儿去?(支出方向)
由于是“专款专用”,这笔钱的去向非常明确,主要集中在与收入来源相关的领域,尤其是大规模的资本性支出。
-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最主要的支出方向。地铁、公路、桥梁、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等大型项目,背后往往都有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强力支持。
- 土地开发与补偿: “卖地”收入的一部分需要返还用于征地拆迁的补偿和土地的前期开发整理。
- 社会民生项目: 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水利建设、公共卫生设施等。
- 其他特定项目: 如彩票公益金用于体育和福利事业,专项债资金用于国家鼓励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充电桩)等。
为什么投资者要关心它?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政府性基金预算不仅是一串枯燥的数字,更是洞察经济脉络和挖掘投资机会的“金矿”。
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与“调节器”
一方面,它的收入状况是观察房地产市场冷暖和地方财政健康度的核心指标。如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可能预示着房地产行业面临压力。另一方面,政府常常利用政府性基金预算(特别是通过调整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和投向)来进行逆周期调节。简单说,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时,加大这部分预算的支出,启动更多基建项目来“托底”经济,创造需求和就业。
挖掘投资机会的“藏宝图”
这份预算报告简直就是一张明明白白的“藏宝图”。报告中重点支持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相关行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得持续的资金流入和政策倾斜。
- 例如,如果预算和专项债计划大举投向“智慧交通”和“城市管网改造”,那么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管材、防水材料、工程机械等业务的上市公司,其订单和业绩就有望得到提振。
- 又如,当强调“新能源”和“绿色发展”时,投向充电桩网络、风电光伏基地配套设施的资金就会增加,相关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便迎来了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