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
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Rate-of-Return Regulation),常用于描述一种针对公用事业(如电力、天然气、水务等)的定价和监管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政府监管机构允许这些具有天然垄断性质的公司,通过其服务价格来收回所有经审核为合理的运营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就其投入的资本获得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率。这个模式旨在平衡两个目标:一方面,确保公用事业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投资和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避免亏损;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免受垄断性高价的盘剥,将企业的利润率限制在一个公平的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标的,其盈利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但增长潜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自来水公司是一家独家经营的垄断企业。如果没有监管,它可能会把水价定得天高,让你“望水兴叹”。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政府监管机构便引入了“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这把“标尺”。这个模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准许成本”(Allowed Cost)
这不是公司花掉的每一分钱都能算数的。这里的成本特指那些为提供服务而产生的、被监管机构认定为审慎且必要的开支。它通常包括:
- 运营费用: 员工工资、燃料或购电成本、设备维护费、行政开支等。监管机构会审查这些费用的合理性,防止公司通过“成本虚高”来变相提价。
- 折旧费用: 公司为建设发电厂、铺设管道、搭建电网等投入了大量资本,这些资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损耗。折旧就是对这部分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也被计入准许成本。
“合理收益”(Reasonable Return)
这部分是投资者最关心的利润来源。监管机构并不希望企业“用爱发电”,而是允许它在投入的资本上赚取公平的回报。这个收益的计算公式通常是: 合理收益 = 资本基数 (Rate Base) x 准许回报率 (Allowed Rate of Return)
- 资本基数(Rate Base): 这可以理解为公司为提供服务而投入的、尚未折旧的“有效资产”的总价值。比如发电厂、输变电网络、自来水管道等的账面净值。它是公司能用来“生钱”的本金。
- 准许回报率(Allowed Rate of Return): 这是监管机构设定的一个回报率百分比。它通常参考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并考虑市场利率、行业风险和吸引投资的需要。这个回报率必须足够高,以激励公司继续投资于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但又不能过高,以免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因此,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总收入就由这个公式决定:总收入 = 准许成本 + (资本基数 x 准许回报率)。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优点:稳定如“收租”的商业模式
- 强大的护城河: 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条又深又宽的监管护城河。特许经营权和价格保护机制,使得公司免受市场竞争的冲击,业务和现金流极其稳定、可预测。
缺点:戴着“镣铐”跳舞的增长
- 有限的增长空间: “合理收益”的帽子也限制了公司的盈利爆发力。它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获得监管批准、扩大其“资本基数”(例如新建发电厂);二是在运营中降本增效,节约的成本或许能部分留存为利润。
- 核心风险是“监管风险”: 公司的命脉掌握在监管机构手中。如果监管政策转向对消费者有利(例如,下调准许回报率),公司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受到打击,导致股价下跌。因此,投资这类公司,分析其所在地的监管环境比分析其管理层更重要。
价值投资者的功课
投资此类公司时,应重点考察:
- 监管环境的友好度: 当地的监管委员会是倾向于支持公用事业发展,还是更倾向于压低价格取悦选民?历史上的裁决记录是很好的参考。
- 资本基数增长前景: 公司是否有清晰的、能获得监管批准的资本投资计划?比如投资于新能源项目、电网升级改造等,这些都能有效推动未来的利润增长。
一个生动的比喻:开一家“包赚不赔”的特许面馆
想象一下,政府为了确保市民都能吃上放心面条,授予你独家经营权,但同时也给你套上了“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经营模式。
- 准许成本: 你每个月买面粉、雇拉面师傅的钱,只要有发票且价格公道,政府都承认,并允许你通过卖面条的收入来覆盖。但如果你非要用进口鱼子酱做浇头,这部分奢侈成本监管机构可不认。
- 合理收益: 你投资了100万开店(买炉灶、装修等,这就是你的“资本基数”)。政府说:“我们保证你每年能在这100万上赚8%的利润(这就是‘准许回报率’),也就是8万元。”
你的面馆可能永远无法像网红餐厅那样一夜暴富,但只要城市有人在,你的生意就能稳定地赚取每年8万元的利润。你最大的风险不是隔壁新开了一家饺子馆,而是市长换届后,新政策规定你的回报率只能有5%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