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全称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近些年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网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已经上市的“存钱罐”或“空壳公司”。它没有实际的业务,唯一的使命就是在上市后,用募集来的资金去寻找一家有前景的私营公司进行收购或合并,从而帮助这家私营公司实现“曲线上市”。这种方式也被形象地称为空头支票公司。由于其结构和动机的特殊性,SPAC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既可能是快速分享成长公司红利的捷径,也可能是一个布满估值陷阱和利益冲突的迷宫。
SPAC的生命周期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联姻”,通常分为三步走。
一群经验丰富的投资人或企业家,也就是发起人 (Sponsor),首先成立一个空壳公司。然后,这个空壳公司会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IPO),向公众投资者出售其股份和认股权证 (Warrants)。募集到的资金几乎全部会被存放在一个受监管的信托账户中,用于未来的收购。这个阶段,你投资的SPAC,本质上就是投资了一笔现金和一个管理团队的“寻宝”能力。
上市之后,SPAC的管理团队(即发起人)就开始了紧张的搜寻工作。他们通常有18到24个月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有潜力的私营公司作为收购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任何行业的新兴企业,从电动汽车到金融科技,不一而足。
一旦找到心仪的目标,SPAC就会向其股东公布合并计划。股东们有两个选择:
如果大多数股东投票同意,合并就会完成。这个合并过程在行话里叫做 De-SPAC,本质上是一次反向并购。交易完成后,原来的私营公司就取代了SPAC,成为了新的上市公司,而SPAC本身则宣告“功成身退”。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SPAC模式存在一些天然的“基因缺陷”,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SPAC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早期接触高成长性公司的机会,这在传统IPO中是很难得的。然而,其独特的结构也带来了显著的风险。
发起人通常只需付出象征性的成本,就能在SPAC成立时获得公司约20%的股权,这被称为“发起人股份”(Sponsor Promote)。此外,公众投资者获得的认股权证也会在未来稀释股权。这意味着,即使你投资的公司股价不变,你的持股价值也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稀释而缩水。这与价值投资追求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有所背离。
发起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易,否则SPAC将面临清算,他们也将一无所获。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为了完成交易而交易,饥不择食地选择了一个质量平平甚至糟糕的公司,或者给出了一个远超其内在价值的估值。
与传统IPO严格的审查流程相比,SPAC合并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宽松。目标公司可以大胆地使用前瞻性的财务预测来“描绘蓝图”,而这些预测往往过于乐观。在市场狂热时期,许多SPAC追逐少数热门赛道的公司,很容易催生巨大的估值泡沫,严重透支了公司未来的成长,压缩了投资者的安全边际。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你来说,面对SPAC,需要牢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