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简称Diluted EPS)又称‘稀释后每股收益’,是公司利润衡量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比我们平时提到的基本每股收益(Basic EPS)考虑得更全面、更保守。简单来说,稀释每股收益不仅计算了公司当下赚的钱分摊到现有每一股上的收益,还会进一步假设那些未来可能变成普通股的证券(比如可转换债券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都变成了普通股。这样一来,总的股份数量就会增加,每股能分到的利润自然就变少了。这就像是公司在告诉投资者:‘如果所有潜在的股东都来分蛋糕,那么每个人能吃到的份儿就只有这么多。’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底线’,避免被表面的高收益迷惑,从而做出更稳健的投资决策。

为何要关注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规避潜在的‘坑’。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发行了很多可以在未来转换成普通股的稀释性证券,而你只看基本每股收益,可能会觉得公司盈利能力很强。但一旦这些证券真的转换了,普通股数量大增,那么每股的收益就会被‘稀释’,实际的股东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 稀释每股收益提供了一个更保守、更真实的盈利视图,让我们能未雨绸缪,更好地评估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

稀释每股收益怎么算?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通常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去优先股股息(如果有的话),然后除以一个“膨胀”后的股份总数。 公式:`稀释每股收益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 稀释性证券的利息等调整项) / (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 稀释性证券潜在转换增加的普通股数)` 核心在于,分母中加入了那些有潜力变成普通股的证券所对应的股数。这些稀释性证券主要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这些证券的转换具有稀释作用(即转换后会降低每股收益)时,才会被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中。如果转换反而会提高每股收益(这通常发生在公司亏损时),则不会计入,因为这不符合“保守”原则。

与基本每股收益的比较

基本每股收益(Basic EPS)只考虑公司当下已经发行的普通股数量。而稀释每股收益则更进一步,把那些“潜在”的股票也考虑在内了。 一般来说,稀释每股收益会小于或等于基本每股收益。如果两者差异很小,说明公司资本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太多潜在的稀释性证券。如果差异很大,那就需要特别留意了,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未来股权结构会有较大变化,或者其融资方式比较复杂。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