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黑名单

黑名单 (Blacklist),在投资领域,它还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叫作“排除清单”或“负面清单”。它不是什么神秘的官方文件,而是投资者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份“不投资”公司或行业的列表。这份列表的建立,通常基于投资者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或是对特定风险的判断。它就像一个投资过滤器,主动将那些与自己原则相悖或认为存在根本性问题的公司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这既是ESG投资中一种常见的负面筛选策略,也是每一位严谨的价值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和集中精力研究的实用工具。

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投资黑名单

建立一份投资黑名单,听起来似乎是给自己设限,减少了投资机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更像是一个聪明的“排雷”和“聚焦”工具。

坚守价值观的“避雷针”

投资不仅是数字游戏,也是用金钱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如果某些行业或公司的行为让你从心底里感到不适,那么将它们列入黑名单就是一种知行合一。

主动规避风险的“防火墙”

黑名单也是一道主动规避风险的坚固防火墙,帮助你远离那些潜在的“价值陷阱”。

如何建立你的投资黑名单

建立一份有效的黑名单,需要系统性的思考,而非一时冲动。

步骤一:明确你的“不可投”原则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你需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绝对无法接受的?

步骤二:识别具体的“问题公司”

在原则之下,你需要通过尽职调查来识别具体的公司。关注以下危险信号:

步骤三:保持动态更新

世界在变,公司也在变。你的黑名单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1. 定期审视: 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年),重新审视你的黑名单。当初拉黑的理由是否依然成立?
  2. 及时增补: 当你研究一家新公司,如果发现它触犯了你的原则,就应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名单。
  3. 允许“出狱”: 极少数情况下,一家公司可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革,解决了曾经的根本性问题。在极其严苛的考察后,可以考虑将其移出黑名单,但这应是特例,而非通则。

价值投资者的黑名单启示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黑名单的意义远不止于“不买什么”,它更是一种深刻的投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