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 (Tunneling),一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但在投资世界里,它指的是一种让中小股东深恶痛绝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内部人,像鼹鼠挖隧道一样,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将公司的资金、资产或利润“掏空”,转移到自己或其关联方的口袋里。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更是对其他股东赤裸裸的背叛,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颗“毒瘤”。

“隧道”是怎么挖的?常见手法大揭秘

控股股东挖“隧道”的手法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利用权力进行不公平的利益输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手法:

这是最经典的“隧道”工程。具体操作包括:

  1. 资产交易:控股股东将其劣质资产高价卖给上市公司,或者将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买走。一来一回,上市公司的价值就被稀释了。
  2. 购销交易:上市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采购原材料,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销售产品。这相当于持续不断地向大股东“输血”。

控股股东直接将上市公司的钱当成自己的提款机,以“借款”、“往来款”等名义占用巨额资金,通常利息很低甚至没有利息,还款日更是遥遥无期。这在财报里常常表现为数额巨大且常年挂账的“其他应收款”。

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一旦控股股东还不上钱,银行就会直接找上市公司追债,这等于将上市公司的资产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当出现一个很有前景的投资或业务机会时,本应由上市公司来执行,但控股股东却利用信息优势,让自己控制的其他非上市公司来攫取这个机会,把本该属于全体股东的蛋糕独吞了。

如何识别“隧道”?练就你的火眼金睛

作为普通投资者,虽然我们无法进入公司内部,但通过仔细分析公开信息,完全可以发现“隧道”的蛛丝马迹:

一家公司的年报中,如果关联交易的篇幅又长又复杂,金额巨大,且交易的必要性和价格的公允性都说不清楚,那么你就要高度警惕了。透明度是诚实的最好证明。

研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背景,看看他们是否有过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前科”。一个不尊重小股东的“惯犯”,很难指望他会突然变得高尚。

投资启示:价值投资者的防“盗”手册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入优秀的公司,而一个频繁发生“隧道效应”的公司,无论其股票看起来多么便宜,都称不上是优秀的公司。

  1. 公司治理是投资的基石巴菲特曾说,他宁愿要一个平庸的企业和一个一流的管理层,也不要一个一流的企业和一个平庸的管理层。这里的管理层品行,就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在分析一家公司时,管理层的诚信度应该放在盈利能力之前。
  2. 股权结构很重要:避免投资那些“一股独大”、缺乏有效监督、董事会形同虚设的公司。一个相对分散、有制衡的股权结构,以及真正独立的董事和监事,是防范“隧道效应”的重要防火墙。
  3. 坚守能力圈原则:如果你研究了半天,依然搞不懂这家公司的关联交易是否公允,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放弃。投资世界里,机会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在那些看不懂、不透明、不值得信任的公司上冒风险。记住,避开陷阱比抓住机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