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再平衡 (Asset Allocation Rebalancing),有时也简称“再平衡”,是指定期或在特定条件下,调整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比例,使其恢复到最初设定的目标权重的过程。想象一下,你精心调配了一杯“鸡尾酒”,其中60%是股票,40%是债券。随着时间推移,股市大涨,股票部分可能膨胀到70%,这杯“酒”的“度数”(即风险)就变高了。再平衡就是通过卖掉一部分股票、买入一些债券,让这杯酒的配方回到经典的60/40,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你舒适的范围内。这是一种纪律性的投资行为,旨在纠正因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组合“漂移”。
再平衡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是为了控制风险和恪守纪律。它就像是投资航行中的“压舱石”和“自动舵”。
如果没有再平衡,表现优异的资产(比如股票)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这听起来是件好事,但它也意味着你的整个投资组合暴露在更高的风险之下。一旦市场风向逆转,这部分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给你带来远超预期的损失。再平衡就像一条安全绳,它定期把你拉回到最初设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上,防止你在不经意间“越走越悬”。
人性是投资最大的敌人。在牛市中,人们倾向于追涨,而在熊市中则容易恐慌性抛售。再平衡机制能够有效地对抗这种情绪化的操作。它强制你在市场高点时卖出部分盈利资产(即“止盈”),在市场低点时买入被低估的资产(即“低吸”)。这个过程天然地包含了“低买高卖”的智慧,完美契合了价值投资的精髓,让你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再平衡没有一刀切的完美公式,但主要有两种主流方法,你也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你只需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比如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在固定的时间点检查并调整你的投资组合。
这种方法更加灵活。你为每类资产设定一个偏离其目标权重的“容忍范围”(即阈值),比如上下5%。只有当某类资产的实际占比超出了这个范围,你才采取行动。
对大多数人来说,将两者结合是最佳选择。例如,你可以决定每半年检查一次投资组合(基于时间),但只有当资产比例偏离了预设的阈值(比如5%)时,才真正执行再平衡操作。这既保证了纪律性,又避免了过度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