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又称“信贷创造”,并非指印钞厂里机器轰鸣的物理过程,而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增加的过程。它是一个双主角的舞台剧:中央银行创造的是“种子货币”,即基础货币;而商业银行则通过其信贷业务,将这些种子货币“发扬光大”,派生出更多的广义货币。理解货币创造,就像是拿到了一张看懂宏观经济流向的地图,能帮助我们理解资产价格波动背后的“水龙头”开关。
我们钱包里的现金和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其诞生过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主要有两大创造者:
中央银行(比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或美国的美联储)是货币的“总开关”。它创造的是最根本、购买力最强的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也叫高能货币。创造方式主要有:
央行创造的这些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体系的根基。
如果说央行提供了“面粉”,那商业银行就是把面粉做成无数个面包的“面包房”。商业银行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来“凭空”创造货币,这个过程才是现代货币供给的主体。 它的运作机制像一个神奇的循环: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最初的1000元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放贷,最终能派生出数倍于自身的存款货币。这个倍数,理论上就是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即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 / 10% = 10倍)。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货币创造不是为了成为经济学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增值自己的财富。
当货币创造的速度超过了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Inflation),即钱变得“不值钱”了。通货膨胀会持续侵蚀我们投资的实际回报率。因此,价值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必须考虑企业对抗通胀的能力。一家拥有强大品牌和核心技术、从而具备定价权(Pricing Power)的公司,能够通过提价将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其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才不容易被通胀稀释。
新增的货币并不会均匀地流向经济的每个角落,而是像水流一样,先涌入最容易进入的领域——金融市场。这会导致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即资产价格膨胀(Asset Price Inflation)。这解释了为何有时经济基本面平平,股市却可能牛气冲天。投资者需要警惕,分清是“水涨船高”带来的估值泡沫,还是企业本身价值的真实成长。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水”位下降、优质资产被错杀时勇敢买入,是价值投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