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淨值 (Net Asset Value, 简称 NAV),又常被稱為股東權益 (Shareholders' Equity) 或淨資產。想像一下,你把一家公司的所有資產(廠房、現金、存貨等)全部變賣,然後用這些錢還清所有債務(銀行貸款、應付帳款等),最後剩下的錢,就是資產淨值。它代表了在最極端情況下,股東們能拿回的“家底”,是衡量公司財務安全與內在價值的核心基石。對於基金而言,它則是每日計算的單位買賣價格的基礎。
從會計學上講,資產淨值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其計算公式簡單明瞭: 資產淨值 = 總資產 - 總負債 這就像計算你個人的身家一樣:
兩者相減,得出的就是公司真正的“淨財富”。這筆錢在法律上歸全體股東所有,是支撐公司股價的實體基礎。如果一家公司資不抵債(負債大於資產),那麼它的資產淨值就是負數,這家公司在財務上已經破產了。
雖然資產淨值的概念統一,但在不同投資標的上,我們的關注點和計算方式略有不同。
當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時,我們更關心的是分配到每一股股票上的淨資產是多少。這就是每股淨值,它也被稱為帳面價值 (Book Value)。 每股淨值 = 資產淨值 / 在外流通股數 例如,一家公司有1億元的總資產,6000萬元的總負債,其在外流通的股票總數為2000萬股。
這意味著,理論上每股股票對應著公司2元的淨資產。
資產淨值對於共同基金 (Mutual Funds) 和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s) 來說是生命線。投資者申購或贖回基金,就是以“單位淨值”為基礎進行交易的。 基金單位淨值 = (基金總資產 - 基金總負債) / 基金總發行單位數 與公司不同,基金的資產主要是其投資的一籃子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基金公司會在每個交易日收盤後,用當天的收盤價計算其持有資產的總市場價值 (Market Value),減去極少的負債(如管理費),再除以基金的總份額,得出當日的單位淨值。這個價格是公開透明的,也是衡量基金經理操作業績的標尺。
對於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 的信徒來說,資產淨值不僅是一個會計數字,更是一座可以挖掘寶藏的金礦。
將股價與每股淨值進行比較,就得到了價值投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股價淨值比 (Price-to-Book Ratio, P/B)。 P/B 比 = 股價 / 每股淨值 這個比率告訴你,市場願意為每一元的公司淨資產支付多少錢。
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崇拜資產淨值。它也有自己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