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盈余 (Owner Earnings),是“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其1986年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并非一个标准的会计术语,却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基石之一。简单来说,股东盈余指的就是一家公司在一年内,真正能为股东赚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它好比你开了一家小卖部,年底盘账时,刨除所有让你店铺能继续正常开下去的必要开销后,你真正能揣进自己口袋里的那笔钱。这个概念旨在穿透净利润等会计报表数字的迷雾,直达企业价值的本质。
在投资世界里,大多数人习惯于用净利润来衡量一家公司是否赚钱。但巴菲特认为,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 计算出的净利润,有时像一面“哈哈镜”,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因此,巴菲特创造了“股东盈余”这个概念,目的就是挤掉会计报表里的“水分”,同时又真实地减去那些为了“保住江山”而必须付出的成本,从而得到一个更接近企业真实赚钱能力的数字。
巴菲特给出的经典公式是: 股东盈余 = 报告净利润 + 折旧、摊销及其他非现金支出 - 企业为维持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发生的年均资本性支出 这个公式看起来复杂,但拆解开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一步相对简单。我们先找到公司利润表上的净利润,然后把那些只在账本上扣除、并未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加回来。经过这一步,我们得到了一个接近于经营现金流的数字,它反映了公司业务实际产生的现金。
这是计算股东盈余中最关键,也是最需要艺术性的部分。公司的资本性支出可以分为两类:
巴菲特认为,只有维持性的资本支出才是真正的成本,应该从现金流中扣除。而增长性的资本支出,是股东为了未来获取更多回报而自愿进行的再投资,不应被视为当年的成本。 这里的难点在于,绝大多数公司并不会在财报中明确区分这两种资本支出。因此,投资者需要像侦探一样,通过阅读多年的财报,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来估算维持性资本支出的数额。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精确计算股东盈余可能有些困难,但理解其背后的思想远比计算本身更重要。
给初学者的建议: 如果你觉得估算维持性资本支出太复杂,可以从一个简化版开始。关注一家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资本性支出总额),并观察其过去5到10年的变化趋势。一家能持续产生强劲且不断增长的自由现金流的公司,很可能就拥有着巴菲特所看重的、能创造丰厚股东盈余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