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投资者 (Activist Investor),又称“激进投资者”,可不是那种买了股票就安安静静等着分红的普通股东。他们更像是手持大声公、带着全套工具箱的“股东代表”。他们通过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但通常远未到控股的程度),获得足够的话语权,然后积极地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各种改革建议,甚至是施加压力,目的只有一个:推动公司变革,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价,为自己和所有股东赚钱。 他们就像一群“爱管闲事”的股东,当他们认为一家公司有潜力但没被充分挖掘时——比如管理层不思进取、战略方向错误或成本控制不力——他们就会站出来,试图“修正”公司的航向。
维权投资者的工具箱里装着各种策略,从温和的建议到激烈的对抗,可谓软硬兼施。
这是最常见的首选方式。维权投资者会像个操心的朋友一样,通过信件、电话会议或私下会面,直接向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比如建议剥离非核心业务、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改变分红政策等。
如果私下沟通无效,维权投资者就会把事情“闹大”。他们会公开发布研究报告(俗称“白皮书”),详细阐述他们的改革理由;建立专门的网站,争取其他股东的支持;接受媒体采访,向市场和公众喊话。这相当于把公司的“家务事”摆到台面上,利用舆论压力迫使管理层就范。
这是最激烈的一招。如果管理层顽固不化,维权投资者可能会发起代理权争夺 (Proxy Fight)。简单说,就是在年度股东大会召开前,说服其他股东把投票权(Proxy)授予他们,而不是授予公司现任管理层。如果他们收集到足够多的投票权,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否决管理层的提案,甚至可以提名并选举自己的人进入董事会,直接“抢班夺权”。
关于维权投资者的角色,市场上一直存在争议。他们到底是拯救公司的英雄,还是只顾自己利益的“野蛮人”?
作为一名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普通投资者,我们能从维权投资者的行动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