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Privatization),指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联合其他投资者,将市场上流通的股份全部买回来,从而使这家公司不再是公众持股的公司,并最终从股票交易所摘牌的过程。 想象一下,一家上市公司就像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城市广场”,任何人都可以来买卖它的“地砖”(股票)。而私有化,就是公司的“大老板”(控股股东)决定:“这个广场我不对外开放了,我要把它改造成我的私人花园。” 于是,他出钱把所有散落在外的“地砖”都买回来,从此广场关上大门,不再公开交易。这个从“公共”变为“私有”的过程,就是私有化。它通常意味着公司的所有权将高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一家公司放着公开市场的融资渠道不用,反而要“退回”私人状态,这背后通常有非常现实的考量。
经营一家上市公司其实并不轻松,就像生活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私有化可以带来:
这是私有化最常见的动机之一,也是与价值投资者关系最密切的一点。当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其真实的内在价值时,控股股东会觉得“太便宜了”。与其让外人以“白菜价”买入公司的股份,不如自己动手,把整个公司买下来。这对于发起私有化的大股东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的真实价值,当市场先生犯糊涂时,他们就抓住了这个套利机会。
私有化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收购战”,只不过发起方往往是公司内部人或其盟友。
发起私有化的“大鱼”通常是以下几类:
具体操作上,私有化通常通过要约收购(Tender Offer)来完成。
当你持有的公司宣布要私有化时,这既可能是个惊喜,也可能是个考验。
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私有化通常意味着一个不错的退出机会。因为溢价的存在,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确定的、通常还不错的收益。比如,你以8元成本买入的股票,公司宣布以13元的价格私有化,股价应声大涨到12.8元。此时,你可以选择:
这个“馅饼”虽然诱人,但价值投资者需要多想一层:这个价格真的公道吗? 收购方给出的溢价,是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的,但未必相对于公司的真实价值。大股东选择在这个时点私有化,很可能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未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他们给你的13元,或许在你看来是赚了,但在他们看来,公司未来可能值30元。 作为小股东,你的选择有限。如果你拒绝出售,一旦私有化成功(通常都会成功),你的股份也大概率会被强制收购。你几乎无法凭一己之力阻挡这场交易。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公司被私有化可以看作是对你眼光的一种另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