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 (Bill / Note),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张“见票即付”或“到期即付”的付款承诺书。它是由出票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到票据时,或在指定的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有价证券。在商业活动中,它像一种可以流通的“白条”,既是支付结算的工具,也扮演着短期融资的角色。比如,企业A卖给企业B一批货,但B暂时没现金,就可以给A开一张约定3个月后付款的票据。这张票据就成了A的一项资产,A既可以等到3个月后找B要钱,也可以提前把它“卖”给银行换取现金。
想象一下,在古代,没有电子支付,大宗交易都用沉重的金银。后来,人们发明了更聪明的方法:写一张纸条,盖上信得过的印章,约定好时间地点和金额,这张纸条就有了金银的效力。这就是票据最原始的样子。 现代商业世界里的票据,本质没变,只是变得更规范、更法律化了。它有三个关键角色:
当付款人(尤其是银行)在票据上签字盖章,表示“好的,我认了,到期我保证付钱”,这个行为就叫“承兑”,而这个盖了章的付款人就成了“承兑人 (Acceptor)”。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支票、本票也属于票据,但在投资语境下,我们更关心的是企业之间使用的商业汇票。
这是企业间“赊账”时最常用的凭证,主要分为两种,它们的区别在于由谁来“兜底”,这直接决定了票据的信用等级。
简称“银票”,这是票据里的“优等生”。它是由银行作为承兑人的票据。这意味着,无论开票的企业将来经营状况如何,只要票据到期,银行都必须无条件兑付。因为有银行的信用背书,它的风险极低,几乎等同于现金。在分析一家公司财报时,如果其“应收票据”里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那说明它的销售回款质量非常高。
简称“商票”,这是由银行以外的企业(通常是规模和信誉都很好的核心企业)来承兑的票据。它的信用等级直接挂钩于承兑企业的信誉和偿债能力。如果承兑方是像华为、万科这样的大公司,那它的可靠性也很高;但如果承兑方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那持票人就要承担对方到期无法付款的风险。
虽然我们不直接买卖票据,但通过观察上市公司的票据情况,能读出很多“弦外之音”,这正是价值投资者挖掘公司基本面细节的好机会。
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里,通常有“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两个科目。
持有未到期票据的企业如果急需用钱,可以去银行办理贴现(Discounting),也就是把票据“折价”卖给银行,提前换取现金。银行收取的折扣就是“贴现息”。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直接的接触方式是银行推出的“票据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将大量高信用等级的银行承兑汇票打包在一起,作为底层资产。由于“银票”的安全性极高,这类理财产品的风险非常低,收益率通常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是安放短期闲置资金的一个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