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利潤 (Operating Profit) 這是衡量一家公司核心業務賺錢能力的關鍵指標。簡單來說,它就是公司通過其主營業務(比如蘋果公司賣iPhone、星巴克賣咖啡)所賺得的利潤,這個利潤是在扣除了所有與經營相關的成本(如原材料、員工薪水、店面租金、廣告費)之後,但在支付銀行貸款利息和繳納所得稅之前的數字。因此,營業利潤就像一面“照妖鏡”,能照出一家公司主營業務的“素顏”實力,不受理財收益或稅務政策這些“化妝術”的影響。
營業利潤是价值投资者分析公司時最喜愛的指標之一,因為它純粹且直白。
想找到營業利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翻開公司的財務報表,在其中的利潤表(或稱“損益表”)裡就能找到它。計算公式通常有兩種:
`營業利潤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這裡的“營業費用”是一個大類,包含了銷售費用(廣告、促銷)、管理費用(行政人員薪水、辦公室租金)和研發費用等。一個更簡化的理解是: `營業利潤 = [[毛利潤]] - 所有的經營費用` * **自下而上法(幫助理解):** `營業利潤 = [[淨利潤]] + 利息支出 + 所得稅` 這個公式反向揭示了營業利潤、利息和稅費是如何共同構成淨利潤的。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理解營業利潤的真正價值在於將其應用於投資決策中。
`營業利潤率 = 營業利潤 / 營業收入 x 100%`
這個比率告訴你,每100元的銷售額能帶來多少元的營業利潤。高且穩定(甚至不斷提升)的營業利潤率,是頂級公司的標誌。 * **和[[息稅前利潤]](EBIT)的細微差別:** 在日常使用中,營業利潤和[[息稅前利潤]](EBIT)經常被當作同義詞。它們的確非常相似,但嚴格來說,EBIT有時會包含一些非營業性的收入(比如投資分紅),而營業利潤則更嚴格地限制在核心經營活動上。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將兩者視為衡量核心盈利能力的指標即可,無需過於糾結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