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盈余(Earnings Per Share, 简称EPS),又称“每股收益”或“每股盈利”,是价值投资分析工具箱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把“瑞士军刀”。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一家公司在特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每一股普通股对应的净利润是多少。如果把公司的总净利润想象成一个大蛋糕,那么每股盈余就是切分到每一小块“股份”上的蛋糕大小。这个指标直观地展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是衡量股东从每股投资中获得多少回报的核心参考。它不仅是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石,更是计算大名鼎鼎的市盈率(P/E)指标时的关键分母。
想知道你的那块“蛋糕”有多大,公式其实很简单。不过,魔鬼藏在细节中。 基本公式: 每股盈余 = (公司净利润 - 优先股股息) / 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公式里的“零件”:
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你通常会看到两个EPS数字,它们分别是从“乐观”和“审慎”两个角度来看待盈利能力。
这就是我们上面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它基于当前已经发行的普通股数量,反映的是公司已经实现的每股盈利水平。它告诉你,此时此刻,你的那块蛋糕有多大。
这是价值投资者更偏爱的指标。它是一个更保守的“what-if”情景分析。除了现有的普通股,它还把那些潜在的、未来可能“冲进来分蛋糕”的股份也算了进去,比如员工的股票期权、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这些一旦被执行,就会增加总股数,从而“稀释”每股的盈利。 投资启示: 稀释每股盈余代表了盈利能力的“最坏打算”,它像一个压力测试。如果一家公司的稀释EPS与基本EPS相差无几,说明其潜在的股权稀释风险较小。反之,如果差距巨大,投资者就需要警惕未来盈利被大幅摊薄的风险。
EPS本身只是一个数字,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运用它。
一个孤立的EPS数字意义有限。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寻找那些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
将目标公司的EPS与其在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能常年保持比对手更高的EPS和更快的增长率,这往往是其拥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体现。
EPS是市盈率(股价 / 每股盈余)中的“E”。它们是天生一对,必须结合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