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策略(Barbell Strategy),一种由思想家、前期权交易员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推广而闻名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思想。想象一下举重运动员手中的杠铃:重量都集中在两端,中间是一根光杆。杠铃策略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与此如出一辙:它主张将绝大部分(比如90%)的资产投入到极端安全的资产中,如现金、国债等,以确保本金万无一失;同时,将剩下的小部分(比如10%)资产投入到具有极高潜在回报的投机性资产中,如期权、初创公司股权等。这种策略刻意回避了那些风险与回报水平均处于“中间地带”的资产。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保全大部分本金来抵御未知的黑天ö事件,同时用小仓位博取巨大的、非线性的收益,从而构建一种风险和收益“非对称”的投资组合。
杠铃策略的美妙之处在于其结构的简洁与极端。它将复杂的投资世界简化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安全的世界和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这部分是整个投资组合的“压舱石”,目标是绝对的资本保值。它不追求高收益,只求在任何市场动荡中都能安然无恙。
这部分是投资组合的“火箭推进器”,目标是捕捉极小概率发生但一旦发生就能带来惊人回报的机会。这里的关键词是“非对称收益”,即潜在亏损有限(最多亏掉这部分全部投入),而潜在收益巨大。
杠铃策略认为,风险最不可控的地方恰恰是那些“中等风险、中等回报”的资产,比如许多公司债和大部分共同基金。因为它们的风险常常被复杂的金融模型所低估,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其表现可能远差于预期,带来“温水煮青蛙”式的损失。
为什么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策略会受到推崇?因为它直面了投资中最棘手的问题:我们无法预测未来。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安全”并不仅仅意味着持有现金或国债。它更多地体现在对所投企业质地和买入价格的严格要求上。
价值投资者的“风险”也并非盲目投机。他们的“风险端”往往指向那些经过深入研究、具备逻辑支撑但结果不确定的特殊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