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惯性 (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这个概念由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其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它指的是组织(尤其是大型公司或投资机构)中存在的一种非理性倾向:不假思索地模仿同行,即使这种模仿会导致平庸甚至糟糕的结果。 就像一群旅鼠冲向悬崖,机构中的决策者们常常因为害怕偏离主流、承担职业风险而选择“随大流”,即便他们内心清楚这并非最佳选择。这种惯性是导致许多企业做出不理智的并购、投资机构追涨杀跌,最终损害股东价值的根本原因之一。
机构惯性并非源于恶意,而是人性与组织结构的必然产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催化剂”:
一个受机构惯性驱动的组织,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典型症状:
理解机构惯性,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建立认知优势的关键。
当看到新闻里说“某某股票遭机构抢筹”时,请保持冷静。这很可能不是因为那家公司突然变得价值连城,而只是机构惯性驱动下的羊群效应。机构的行动不应成为你买入的理由,反而可能是你需要警惕的信号。
作为个人投资者,你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你没有业绩排名的压力,没有必须“动起来”的规定,更不用担心因为与众不同而被解雇。你可以像巴菲特说的那样,耐心等待那个“甜蜜区”的好球出现再挥棒。这正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独立判断,而非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