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股(可意译为 Crowded Trades 或 Institutional Holdings Clustering),又称“机构重仓股”,在A股市场中,它特指那些在一段时期内被大量基金经理等机构投资者高度集中、共同持有的股票。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现象,使得这些股票的机构持股比例远超其他股票,仿佛各路资金抱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伙”。这些股票通常是市场公认的优质公司,即所谓的“核心资产”。然而,这种抱团行为既能因资金的持续涌入而将股价推向新高,也可能因共识的瓦解而引发资金的集体出逃,导致股价的剧烈波动。
想象一下,一家城里新开的网红餐厅,因其菜品绝佳、口碑爆棚,所有美食家都争相前往。很快,餐厅门口就排起了长龙,一位难求。“抱团股”的形成过程与此类似,其背后有几大主要推手:
这是“抱团”最根本、最健康的基础。当一家公司展现出强大的护城河、清晰的盈利模式、卓越的管理团队和广阔的成长前景时,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专业投资者们,通过各自的独立研究,往往会得出相似的结论:这是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买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抱团”。
机构投资领域竞争激烈,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压力巨大。如果市场上最热门的几只抱团股持续大涨,而某位基金经理没有配置它们,他的业绩就可能远远落后于同行。为了不被市场抛弃,即使他内心觉得这些股票的估值已经偏高,也可能不得不“随大流”买入。这种行为一旦开始,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一步推高股价,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当市场整体资金充裕(即流动性泛滥)时,大量的钱需要寻找投资出口。那些市值大、知名度高、基本面扎实的头部公司,自然成为资金的首选“避风港”或“主战场”。巨量资金的涌入,轻而易举地就能把这些大盘股的股价抬起来,使得“抱团”现象更加显著。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抱团股,心情往往是复杂的。它既像诱人的蜜糖,又暗藏着砒霜的风险。
记住一句核心箴言: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抱团”这个现象本身。 面对抱团股,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利用这一现象,而不是被其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