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行
发起行是谁?金融世界的“原料供应商”
如果把金融市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市场,那么发起行扮演的角色就是“原料供应商”。
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理解:
农场主(发起行): 假设一家银行(发起行)就像一个大型苹果农场主,它通过辛勤劳动(发放贷款)收获了成千上万个苹果(住房贷款)。这些苹果虽然值钱,但要一个一个卖掉非常耗时,而且还可能遇到烂苹果(借款人违约)。
打包处理(资产池): 农场主决定不单卖苹果了。他把成箱的苹果(汇集大量性质类似的贷款,形成“资产池”)卖给一家果汁加工厂。
-
-
消费者(投资者): 超市里的顾客(投资者)购买这些瓶装果汁,享受其美味(获得投资回报)。
通过这个流程,农场主(发起行)快速卖掉了所有苹果,获得了现金,并将苹果可能腐烂的风险转移了出去。
发起行的“小算盘”
发起行费这么大劲去做资产证券化,背后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动机:
盘活资产,补充弹药: 将成千上万笔未来才能收回的长期贷款,一次性变成当下的现金。这笔钱可以用来发放新的贷款,扩大业务,就像给枪膛重新装满子弹。
转移风险,轻装上阵: 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转移
信用风险 (Credit Risk)。也就是说,万一将来有人不还贷款,这个损失将由购买了对应证券的投资者承担,发起行则可以“甩掉包袱”,更加轻松。
优化报表,美化形象: 将资产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移走”,可以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关键财务指标,让它在监管机构和股东面前看起来更“健康”。
赚取服务费: 作为整个链条的起点,发起行在构建资产池和提供后续服务(如代为催收贷款)的过程中,可以赚取可观的服务费用。
价值投资者的透视镜:如何看穿发起行?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购买一份资产支持证券,本质上就是间接购买了发起行创造的那些“底层资产”。因此,发起行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投资的成败。记住一句老话:垃圾进去,出来的也只会是垃圾。
评估发起行时,请戴上你的价值投资透视镜,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看资产质量: 发起行的核心是其风控能力和贷款审批标准。一个优秀的发起行,其历史坏账率低,放贷标准严格。投资者需要做
尽职调查 (Due Diligence),搞清楚证券背后到底是“A级”的优质车贷,还是“C级”的次级信用贷。
第二,看风险是否共担: 这是识破潜在
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的关键。一个负责任的发起行会选择自己“留一份”,即
持有其证券化产品中风险最高的部分。这种“与汝同在”(Skin in the game)的做法,表明它对自己的资产质量有信心,愿意和投资者共担风险,而不是一卖了之。
第三,看历史与声誉: 在金融世界里,声誉是宝贵的财富。选择那些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发起行。它们通常更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愿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建立起来的信誉。远离那些风格激进、信息不透明的发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