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发起行

发起行 (Originator) 是在资产证券化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过程中,最初拥有并出售资产的一方。简单来说,它就是这场金融“接力赛”的第一棒选手。这位选手通常是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或消费信贷公司,手里握着大量能产生稳定现金流 (Cash Flow)的资产,比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或租赁合同。为了盘活这些流动性不佳的资产,发起行会将它们打包成一个“资产池”,然后卖给一个专门为此成立的“中间人”——特殊目的载体 (Special Purpose Vehicle)。通过这个操作,发起行能迅速回笼资金、转移风险,并将原本沉睡的资产变成了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发起行是谁?金融世界的“原料供应商”

如果把金融市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市场,那么发起行扮演的角色就是“原料供应商”。 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理解:

通过这个流程,农场主(发起行)快速卖掉了所有苹果,获得了现金,并将苹果可能腐烂的风险转移了出去。

发起行的“小算盘”

发起行费这么大劲去做资产证券化,背后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动机:

价值投资者的透视镜:如何看穿发起行?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购买一份资产支持证券,本质上就是间接购买了发起行创造的那些“底层资产”。因此,发起行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投资的成败。记住一句老话:垃圾进去,出来的也只会是垃圾。 评估发起行时,请戴上你的价值投资透视镜,关注以下三点:

  1. 第一,看资产质量: 发起行的核心是其风控能力和贷款审批标准。一个优秀的发起行,其历史坏账率低,放贷标准严格。投资者需要做尽职调查 (Due Diligence),搞清楚证券背后到底是“A级”的优质车贷,还是“C级”的次级信用贷。
  2. 第二,看风险是否共担: 这是识破潜在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的关键。一个负责任的发起行会选择自己“留一份”,即持有其证券化产品中风险最高的部分。这种“与汝同在”(Skin in the game)的做法,表明它对自己的资产质量有信心,愿意和投资者共担风险,而不是一卖了之。
  3. 第三,看历史与声誉: 在金融世界里,声誉是宝贵的财富。选择那些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发起行。它们通常更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愿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建立起来的信誉。远离那些风格激进、信息不透明的发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