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资产价值

净资产价值 (Net Asset Value, NAV),也常被通俗地称为公司的“账面价值”(Book Value)或“家底”。它衡量的是一家公司真正的“净值”。简单来说,就是把公司所有的总资产变卖,然后偿还掉所有的总负债后,理论上能剩下并分给股东的钱。这就像是你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掉,还清了房贷、车贷和信用卡账单,最后揣在兜里的钱。它是一家公司价值的基石,也是价值投资者评估公司内在价值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点。

什么是净资产价值?

净资产价值的计算公式非常直观,它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状况。

基本计算公式

净资产价值的核心公式是: 净资产价值 = 总资产 - 总负债 这个数值代表了整个公司的净资产总额。然而,对于我们普通股民来说,直接使用这个庞大的数字并不方便。因此,我们更关心的是分摊到每一股上的净资产价值,也就是“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 (BPS)

每股净资产 (Book Value Per Share, BPS) 是将净资产价值平摊到每一份股份上,它告诉我们,作为股东,我们持有的每一股股票背后,对应着多少钱的公司“家底”。 它的计算公式是: 每股净资产 = 净资产价值 / 总股本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净资产价值为100亿元,发行在外的总股本为20亿股,那么它的每股净资产就是 100 / 20 = 5元。

净资产价值的“价值”何在?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净资产价值绝不是一个躺在财报里冷冰冰的数字,它蕴含着丰富的投资线索。

价值的“锚”与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就极其看重净资产价值。他认为,公司的股价不应该长时间、大幅度地低于其净资产价值。当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就好像你花不到5毛钱,就能买到价值1块钱的资产,这就构筑了投资的“安全边际”。这意味着即使公司倒闭清算,只要其资产质量可靠,投资者的损失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获利。

衡量公司“家底”的厚度

净资产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股东最初投入的本钱,另一部分是公司历年经营赚取但未以股息形式分掉的利润。因此,一个持续增长的净资产,特别是内生性增长(靠盈利而非增发新股),通常意味着这家公司:

估值的重要标尺:市净率

有了每股净资产,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强大的估值工具——市净率 (Price-to-Book Ratio, P/B)。 市净率 = 股价 / 每股净资产 这个比率直观地告诉我们,市场愿意为公司每一元的净资产支付多少钱。

投资者的实用启示

虽然净资产价值是个好东西,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灵活变通,避免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