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价值 (Embedded Value, EV)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给保险公司“称重”的估值工具,尤其在人寿保险领域应用最广。想象一下,一家保险公司的价值,不能只看它现在账上有多少钱,更要看它未来能从已经卖出去的保单里赚多少钱。内含价值就是把这两部分加起来:一部分是公司现有的“家底”(即调整后净资产),另一部分是把未来利润折算到今天的“现金牛”价值(即有效业务价值)。 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果这家保险公司从今天起不再卖任何新保单,光靠现有的业务,它到底值多少钱?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比传统会计指标更接近公司真实价值的视角。
内含价值的计算公式听起来很简单,就像一道小学算术题: 内含价值 (EV) = 调整后净资产 (ANW) + 有效业务价值 (VIF) 但背后每个部分都大有文章。
这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归属于股东的“净家底”。它不是简单地把会计报表上的净资产抄过来,而是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其更贴近市场公允价值。简单说,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司立刻清算,股东能分到多少真金白银?这部分是公司价值的基石,是已经赚到手、稳稳当当的价值。
这是内含价值中最核心、也最需要想象力的部分。它代表了公司所有已生效保单在未来整个生命周期里能为股东创造的税后利润,再折算到今天的价值。 我们可以用一个果园来打比方:
计算VIF需要基于一系列复杂的精算假设,比如未来的投资回报率、死亡率、疾病发生率、客户退保率等等。这些假设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对于投资保险股的朋友来说,内含价值就像一把特制的、更精准的尺子。
内含价值虽好,但绝不是一个可以盲目信赖的完美数字。投资者在使用时,需要像侦探一样保持警惕。
内含价值是“算”出来的,其结果高度依赖于保险公司自己设定的一系列精算假设。尤其是贴现率和投资回报率假设,堪称“魔术师的手”,稍作调整就能让结果看起来更美妙。因此,投资者不仅要看最终的EV数字,更要深入阅读财报,审视其假设是否过于乐观。
内含价值衡量的是“过去”业务的价值(存量),但公司的未来取决于新业务的拓展能力(增量)。因此,必须结合新业务价值 (VNB) 一起看。新业务价值代表了当年新卖出的保单在未来能贡献的利润贴现值。一个公司如果VNB持续强劲增长,其未来的内含价值增长也就有了保障。
直接用P/EV比较不同公司时要格外小心。A公司的P/EV是0.8,B公司是0.6,不一定A就比B贵。因为两家公司的精算假设可能天差地别,A公司的假设可能非常保守,而B公司可能过于激进。聪明的投资者会去探究数字背后的假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