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Credit Policy)是公司的一本“借钱指南”,它详细规定了哪些客户可以“先拿货,后付款”,以及相关的条款和条件。这就像是开店老板决定是否允许熟客赊账的规矩。一个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吸引更多客户、推高销售额,但也增加了收不回钱(即坏账)的风险;而一个严格的政策虽然更安全,却可能把一些潜在客户挡在门外。因此,制定信用政策是一门在扩大销售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现金流健康和最终的盈利能力。

信用政策的三大支柱

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信用政策拆解为三个清晰、易懂的核心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司赊销业务的骨架。

信用标准 (Credit Standards)

这部分回答的是“赊给谁?”的问题。它指的是公司用来评估客户信用价值的门槛。

一个高标准意味着只有最优质的客户才能获得信用资格,风险低但机会也少。反之,低标准则意味着公司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换取更多客户。

信用条款 (Credit Terms)

这部分回答的是“怎么赊?”的问题。一旦客户通过了信用标准,公司就需要明确赊销的具体条件。

收账政策 (Collection Policy)

这部分回答的是“不还钱怎么办?”的问题。它是一套当客户逾期未付款时,公司采取的应对程序。

一个坚定而高效的收账政策是防止应收账款变成坏账的最后一道防线。

信用政策与价值投资者的关系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的信用政策不是孤立的财务术语,而是一扇观察公司经营智慧和潜在风险的窗户

透过信用政策看管理层

一家公司的信用政策,能真实地反映其管理层的经营风格和风险偏好。

分析财务报表的线索

信用政策的变化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尤其是应收账款科目。

行业对比的重要性

评判一个信用政策的好坏,不能脱离其所在的行业环境。例如,为大型企业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其信用期限可能长达90天甚至更久;而一家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超市,则几乎不存在信用销售。因此,投资者必须将目标公司的信用政策、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与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