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波动因子 (Low Volatility Factor) 是因子投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类股票的共同特征,即这些股票的价格波动率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传统金融理论认为,要获得更高收益,就必须承担更高风险。然而,大量研究和长期历史数据显示,那些“不爱折腾”、走势平稳的低波动股票,在长周期内不仅风险更低,其回报甚至能媲美乃至超越那些上蹿下跳的高波动股票。这种“低风险,中高回报”的现象,被称为“低波动异象”(Low Volatility Anomaly),它向经典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有趣的挑战。
想象一下,投资高波动股票就像是坐上一辆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心跳加速,既可能冲上云霄,也可能坠入谷底。而投资低波动股票,则更像是乘坐一艘平稳航行的豪华邮轮,窗外风景或许变化不快,但旅途安逸,晕船的概率也小得多。 在投资学中,这种“颠簸程度”通常用波动率或标准差来衡量,也就是计算股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其平均价格的摆动幅度。摆动越大,波动率越高,风险也就越高。低波动因子策略,就是系统性地挑选并持有一篮子这类“邮轮式”的股票。 这些公司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的画像:
为什么看似“无聊”的股票反而能创造出人意料的好成绩?这背后既有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也有制度性的约束。
人类天生喜欢“搏一把”的感觉。许多投资者在潜意识里把高波动股票当成了“彩票”,被其短期内可能翻倍的暴富故事所吸引,从而过度追捧,导致这些股票的价格被高估。与此同时,那些稳健但“缺乏想象空间”的低波动股票则被忽视,价格相对更合理,甚至被低估,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这种对高风险的非理性偏好,我们称之为“彩票偏好”。
许多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是与市场基准指数(如沪深300)挂钩的。为了跑赢指数,尤其是在牛市中,他们有动机去追逐高Beta系数(一个衡量股票相对于市场波动敏感度的指标)的股票,以求放大收益。这种制度压力使得他们倾向于“随波逐流”,而不敢重仓那些可能在短期内跑输市场的“保守”股票。当机构投资者都去追逐高风险资产时,低风险资产的吸引力自然就被相对低估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运用低波动因子并不复杂,关键在于理解其精髓并善用工具。
你可以通过以下特征来筛选潜在的低波动公司:
对于没有精力精选个股的投资者,最便捷的方式是利用指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