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加权 (Price-Weighted) 是一种计算股票指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成分股中股价最高的几家公司决定,而不管这些公司的实际规模或市场影响力如何。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篮球队,队里身高最高的球员,哪怕他只是个替补,他对全队的平均身高影响也最大。这种“以价论英雄”的计算方式虽然简单直观,但有时会因为个别高价股的非理性波动而扭曲对市场的整体看法,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理解其局限性至关重要。
价格加权指数的计算逻辑非常朴素:将指数中所有成分股的股价加起来,再除以一个特定的除数。 最简单的形式是: 价格加权指数 = (股票A价格 + 股票B价格 + 股票C价格 + …) / 股票总数量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迷你指数只包含三只股票:
这个指数的点位就是 (200 + 50 + 20) / 3 = 90点。 现在,如果高价科技股上涨10元(涨幅5%),指数变为 (210 + 50 + 20) / 3 = 93.3点,上涨了3.3点。而如果低价银行股也上涨10元(涨幅50%),指数同样变为 (200 + 50 + 30) / 3 = 93.3点,同样上涨3.3点。 这个例子清晰地揭示了价格加权的核心特点:股价每变动1元,对指数的影响是完全相同的。这意味着,股价越高的股票,其一举一动对指数的“牵引力”就越强,而公司的真实市值大小反而被忽略了。
最著名的价格加权指数无疑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这个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指数,至今仍是全球媒体报道美国股市时最常引用的指标之一。 然而,它的价格加权机制常常引发有趣的现象。例如,指数中某只股价高达数百美元的股票上涨5%,对道指点数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另一家市值是其数倍、但股价只有几十美元的巨头公司同样上涨5%所带来的贡献。因此,当您听到“道指今天大涨/大跌XXX点”时,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两只高价股的狂欢或“踩踏”所致,而非整个市场的情绪体现。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价格加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