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盈餘====== [[每股盈餘]] (Earnings Per Share, 简称EPS),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如果把一家公司想象成一个正在不断制作美味蛋糕的作坊,那么公司的[[淨利潤]]就是这一年烤出的所有蛋糕,而EPS则代表了每一位股东(按一股计算)能分到多大的一块蛋糕。简单来说,它就是公司在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税收后,为每一股[[普通股]]赚了多少钱。这个数字直观地反映了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它不仅是专业分析师的宠儿,也是像[[沃倫·巴菲特]]这样的[[價值投資]]大师在评估一家公司时最关注的财务数据之一。 ===== 如何计算每股盈餘? ===== 计算EPS的公式本身并不复杂,就像一个简单的除法题: **每股盈餘 (EPS) = (淨利潤 - [[優先股]][[股息]]) / 期末总股本** 这里的逻辑很清晰: * **分子(被除数):** 是真正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因为[[優先股]]股东的[[股息]]是必须优先支付的,所以要从公司的总淨利潤中扣除这部分。 * **分母(除数):** 是公司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除以所有普通股的数量,就能得出每股对应的盈利了。 举个例子:A公司今年净赚了1100万,其中需要支付给优先股股东100万股息。公司总共发行了1000万股普通股。那么它的EPS就是:(1100万 - 100万) / 1000万股 = 1元/股。 ===== 每股盈餘的两种“面孔” ===== 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你通常会看到两个EPS数字,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一个朴实,一个谨慎。 ==== [[基本每股盈餘]] (Basic EPS) ==== 这就像是“官方”的蛋糕分配方案,它只基于当前已经发行的普通股数量来计算。计算方式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标准公式,简单直接,反映了当下的盈利分配情况。 ==== [[稀釋每股盈餘]] (Diluted EPS) ==== 这位是更“保守”和“有远见”的双胞胎。它会考虑到一些潜在的、可能会增加总股本的因素,比如员工的[[股票期权]]、可转换债券等。如果这些潜在的股份全部转换成普通股,总股本就会增加(即被“稀释”),那么每股能分到的利润自然就变少了。因此,稀释后的EPS通常会低于或等于基本EPS。对于一个稳健的价值投资者来说,**稀释每股盈餘是一个更值得信赖的参考指标**,因为它展示了公司在最坏情况下的盈利水平。 ===== 价值投资者的EPS使用手册 ===== 看懂EPS的数字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高手懂得如何透过数字看穿公司的本质。 === 拒绝“单季英雄”,拥抱“持续增长” === 一个季度或一年的高EPS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比如公司可能通过变卖资产获得了巨额的一次性收入。价值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长期、稳定且持续增长的EPS**。一家公司如果能在连续5到10年间保持EPS的稳步增长,通常意味着它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和卓越的经营能力。 === EPS不是越高越好,“含金量”更重要 === 数字会说谎。高EPS若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强劲增长,而是源于会计手法的调整或是削减必要的研发投入,那么这种“高”就是缺乏“含金量”的。聪明的投资者会去探究EPS背后的驱动力,确保利润增长是健康且可持续的。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看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是否与EPS同步增长。 === 与[[市盈率]](P/E)的“黄金搭档” === EPS是构成[[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这一定价“锚点”的基石(P/E = 股价 / EPS)。单独看EPS,你只知道公司能赚多少钱;但结合股价来看,你才知道为了获得这份盈利,市场要价有多高。一个拥有稳定高EPS却享有较低市盈率的公司,往往是价值投资者眼中的“特价好货”。 === 小心[[股票回購]]的“魔法” === [[股票回購]]是公司用自己的现金买回并注销一部分股票,这会减少分母(总股本),从而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凭空”提升EPS。虽然适度的回购对股东是好事,但投资者需要警惕:EPS的增长究竟是因为公司更会赚钱了(分子变大),还是仅仅因为股票变少了(分母变小)? ===== 投资启示 ===== 每股盈餘(EPS)是价值投资工具箱里一把锋利的瑞士军刀,但绝非万能钥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公司价值的绝佳窗口,但绝不能孤立地使用。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把EPS放在长达数年的时间轴上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其增长的质量,并将其与其他关键指标(如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验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利用EPS,发掘出那些能持续为我们创造价值的伟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