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存款====== 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又称“直接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到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最初存款。通俗点说,就是客户真金白银存入银行的钱,比如你的工资、企业卖货收到的现金等。这笔钱是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的“种子”,是[[货币创造]]过程的起点。它像是一条大河的源头,虽然最初的水量有限,但正是这股源头活水,才有了后续江河汇流、奔腾入海的壮阔景象。它与由银行放贷行为派生出来的[[派生存款]]有着本质区别。 ===== 原始存款:银行的“第一桶金” ===== 想象一下,你刚领了10,000元工资,把它存进了A银行。恭喜你,你为银行提供了一笔宝贵的**原始存款**。这10,000元对银行来说,就是开展业务的“第一桶金”或“本钱”。 不过,银行并不能把这10,000元全部用于放贷。根据监管要求,它必须按一定比例,比如10%,将一部分资金(在这里是10,000 x 10% = 1,000元)作为[[存款准备金]]上缴给国家的“总银行”——[[中央银行]]保管,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应对储户的日常取款需求。这个规定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剩下的9,000元,A银行就可以大胆地把它贷出去了。正是这笔原始存款,启动了银行“借钱生钱”的整个链条。没有这最初的“种子资金”,后续的信用扩张就无从谈起。 =====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 继续上面的故事。A银行将9,000元贷款给了企业家李总,李总用这笔钱向B公司支付了货款。B公司收到9,000元后,顺手存入了它的开户行——C银行。 注意,C银行收到的这笔9,000元存款,就不是原始存款了,而是**派生存款**。它是从A银行的贷款行为中“派生”出来的。C银行同样需要上缴10%的准备金(900元),然后可以将剩下的8,100元再贷出去……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10,000元原始存款,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放贷,就能创造出数倍于其自身的存款总额,这就是[[货币乘数]]的神奇效应。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来理解二者的不同: * **来源不同:** * **原始存款:** 来源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注入,是“真金白银”的存入。 * **派生存款:** 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行为,是信用扩张的产物,本质上是记账符号的转移。 * **角色不同:** * **原始存款:** 是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的**起点和基础**。 * **派生存款:** 是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的**结果和过程**。 * **银行主动性不同:** * **吸收原始存款:** 银行相对被动,主要靠网点、服务和利率吸引客户来存钱。 * **创造派生存款:** 银行非常主动,通过积极寻找贷款客户来实现。 ===== 投资启示 ===== 理解原始存款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更根本的视角看懂经济和投资。 ==== 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 一个社会原始存款的总量和增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当企业欣欣向荣、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时,原始存款往往会水涨船高。这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放贷“弹药”,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反之,如果原始存款增长乏力,可能预示着经济正在降温。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存款数据,对宏观经济的温度有一个大致判断。 ==== 理解货币政策的钥匙 ==== [[中央银行]]调控经济,常常从银行的“水龙头”入手。比如,当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并没有增加一分钱的原始存款,但它允许商业银行将更大比例的原始存款用于放贷。这就好比原来规定水库必须保留20%的水量,现在只需要保留10%,那么可以释放出去灌溉农田的水就大大增加了。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更深刻地把握[[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资金松紧和资产价格。 ==== 银行股投资者的视角 ==== 对于投资银行股的朋友来说,一家银行拥有稳定且低成本的原始存款(尤其是来自个人和中小企业的活期存款),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这相当于一家工厂拥有了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分析一家银行时,不仅要看它的贷款业务有多强,更要看它的“负债端”——也就是吸收存款的能力。那些过分依赖高成本、不稳定的同业拆借(可以理解为银行之间的短期借款)来支持其贷款业务的银行,其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性通常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