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

社融

社融,全称是社会融资规模(Aggregate Financing to the Real Economy, AFRE),是由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创造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整个经济体的“总水龙头”或“血流量计”。它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实体经济(也就是非金融企业和居民户)从整个金融机构体系里,到底获得了多少资金支持。这个指标就像一面镜子,能相当全面地反映出经济活动中资金的活跃程度。相比于大家熟知的银行贷款,社融的统计范围更广,更能体现全社会资金供给的总量。

如果说银行贷款是家庭收入中的“工资”,那社融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了投资收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等等。它力求把所有流向实体经济的钱都统计进来。 社融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像一个“融资大拼盘”:

  • 间接融资(银行体系):这是最大的一块,主要指传统银行的业务。
    • 表内业务:主要是人民币和外币贷款。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融资方式。
    • 表外业务:这部分常被看作是影子银行 (Shadow Banking)活动的体现,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它们不直接显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同样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
  • 直接融资(金融市场):指企业不通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上“找钱”。
  • 其他项目
    • 政府债券:自2019年起,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社融中也加入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社融和M2是观察经济时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兄弟”指标。一个简单的比喻可以帮你区分它们: 把整个经济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水库。

  • 社融是流进水库的“入水量”(Flow)。它衡量的是一个时期内,经济体获得了多少新增的钱。它是一个流量概念。
  • M2是水库里已经有的“总水量”(Stock)。它衡量的是在某个时间点,整个社会上一共有多少钱(现金+存款)。它是一个存量概念。

从统计角度看,社融是从金融体系的资产端(金融机构把钱借给了谁)来统计的;而M2是从负债端(谁把钱存进了金融机构)来统计的。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描绘出经济的流动性全貌。

对于专注于挖掘公司内在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虽然目光聚焦于微观的公司基本面,但理解社融这样的宏观经济指标,就如同出海航行前先看天气预报,能帮你更好地把握大局。

  1. 判断经济的“水温”

社融增速的起落,是判断经济冷暖的重要先行指标。社融数据强劲,通常意味着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投资和生产活动活跃,经济大概率处于扩张期。在这样“水暖”的环境里,大部分行业的优秀公司也更容易成长,价值投资者的“好生意”们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1. 洞察政策的“风向”

社融是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试金石”。如果央行希望刺激经济,就会设法推动社融增长;反之,则会收紧。观察社融数据的变化,特别是其结构性变化(比如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还是短期票据融资增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策的意图和力度,判断未来的宏观环境是“顺风”还是“逆风”。

  1. 寻找行业的“线索”

社融的结构数据中隐藏着行业景气的线索。例如,如果代表企业长期投资意愿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长,可能预示着制造业、基建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度正在提升,这为我们自下而上选择投资标的提供了有价值的宏观背景。 投资启示:社融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的整体脉搏。它不是一个直接的买卖信号,但它可以帮助价值投资者判断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从而在选择投资标的和调整仓位时,做出更明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看懂社融,就是为你的投资研究装上了一部“广角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