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 (Total Social Financing),简称“社融”,是中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独创的一个关键经济指标。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国家经济的“总血库”流量计。它衡量的不是“血库”里一共有多少血(那是M2干的活),而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整个金融体系到底给实体经济(也就是你我、各类企业,但不包括金融机构自己)输送了多少新鲜血液(资金)。这个指标全面地反映了经济体从所有可能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是判断市场流动性松紧和经济冷热的重要风向标。
社融:经济的“水龙头”有多大?
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比作一片需要灌溉的广袤田野,那么社融数据就告诉我们,连接着水源(金融体系)的总水管,水流到底开得有多大。水流充沛,田里的庄稼(企业和经济活动)就长得快;水流变小,庄稼就可能面临干旱。 在社融指标诞生之前,大家主要看人民币贷款数据来判断信贷情况。但这就像只盯着一个水龙头,而忽略了从水井、河流甚至人工降雨等其他渠道来的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和个人搞钱的门道越来越多,比如发债券、搞信托等等。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灌溉”总量,社融这个包罗万象的“总流量计”就应运而生了。
社融与M2的区别:钱去哪儿了 vs. 钱在哪儿?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经常会把社融和另一个高频词汇“M2”(广义货币供应量)搞混。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是:
-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 从金融体系的负债端统计,回答的是“市场上有多少钱?” 它代表了全社会(包括个人、企业)在银行的存款以及手头的现金总和。
- 社融: 从金融体系的资产端统计,回答的是“钱都去哪儿了?” 它追踪的是金融机构把钱借出去、投出去的总额,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和获得的资金支持。
因此,社融通常被认为是比M2更贴近实体经济活动、更具前瞻性的指标。毕竟,企业借到钱去投资建厂,比钱仅仅躺在银行账户里,更能直接驱动经济增长。
社融都包括些什么?
社融是一个“大杂烩”,它把各种融资渠道都统计了进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社融?
关心社融,绝不是为了预测明天股市的涨跌,而是为了看清宏观经济的“大气候”,这对于价值投资者进行长期布局至关重要。
- 1. 判断经济周期和市场温度
社融增速是判断经济周期的先行指标之一。当社融增速持续回升时,通常预示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意愿在增强,经济即将进入复苏或扩张阶段,这对大多数行业的盈利都是利好。反之,社融增速持续下滑,则可能预示着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
- 2. 洞察政策意图和调控方向
社融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和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观测窗口。如果经济过冷,政策可能会引导社融“放水”;如果经济过热,则可能“拧紧水龙头”。通过观察社融的总量和结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到政策的微妙转向,从而判断市场流动性的未来走向。
- 3. 优化行业和资产配置
社融的结构比总量更有趣。
- 如果新增社融主要由企业中长期贷款驱动,说明企业对未来有信心,敢于借钱进行长期投资,这对制造业、科技等相关行业是积极信号。
- 如果主要由政府债券驱动,说明财政政策在发力,基建、环保等相关产业链可能受益。
- 如果主要由居民短期贷款驱动,可能反映了消费市场的活跃;而由居民中长期贷款驱动,则与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