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度偏好
熟悉度偏好 (Familiarity Bias) 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绘了投资者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倾向:我们更愿意投资于自己感觉熟悉的事物。这可能意味着我们把大部分钱投给自己国家的股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本土偏好 (Home Bias)”)、自己任职公司的股票,或者那些广告做得家喻户晓的“明星”公司。这种选择的驱动力往往不是基于严谨的风险与回报分析,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是一种“我了解它,所以它更靠谱”的直觉。就好比,我们总爱去家门口那家吃惯了的馆子,不是因为它一定是方圆十里最美味的,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熟悉它。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熟面孔”?
熟悉度偏好并非源于愚蠢,而是来自人类大脑寻求捷径和安逸的本能。它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心理根源:
- 心理上的“舒适区”:面对不确定性是令人焦虑的。投资于熟悉的公司或市场,会给我们一种虚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让我们感觉自己待在心理的“舒适区”里。这大大降低了研究和理解全新领域所需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精神上的“节能模式”。熟悉的事物似乎更容易预测,风险也仿佛更低,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错觉。
- 信息优势的错觉:人们常常相信,对于自己熟悉的公司,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从而拥有某种“信息优势”。例如,在某家公司上班的员工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华尔街的分析师更了解公司的前景;或者,我们可能会觉得,天天看到某品牌的产品,就代表我们对这家公司的运营了如指掌。然而,这种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信息通常是片面的,甚至会误导我们,让我们过分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熟悉”的代价:投资中的陷阱
虽然“熟悉”能带来心理慰藉,但在投资世界里,它却可能是一剂毒药,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投资启示:如何走出“熟悉”的怪圈?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认知偏差的存在,并主动采取措施来克服它。
- 用数据和逻辑代替感觉: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强迫自己回答一系列客观问题,而不是凭感觉行事。例如:
- 它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有多深?
- 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 与其他我不太熟悉但数据同样出色的投资机会相比,它真的更优越吗?